6月28日是国际癫痫关爱日,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癫痫这个疾病。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癫痫患者及其家属,他们既承受着疾病的困扰,也面临着很多误解和不便。希望通过今天的科普,能让大家正确认识癫痫,掌握科学的急救方法,给予患者更多理解与支持。
一、认识癫痫:不神秘,可控制
癫痫癫痫,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的急症,是由大脑神经元突发异常、过度放电,引发的一种急性、重复性、阵发性大脑功能紊乱性疾病[1]。全球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我国也有近1000万患者。它的发病原因多样,包括遗传因素、脑部外伤、脑部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血管疾病、肿瘤等 。很多居民可能觉得癫痫离自己很远,其实在咱们社区里,或许就有癫痫患者。癫痫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发作的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口吐白沫,但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短暂的发呆、愣神、重复无意义动作等,这些非典型症状很容易被忽视。
二、关键行动:科学急救守护生命
在癫痫发作的紧急时刻,正确的急救措施能最大程度减少患者伤害。在这里,我结合社区常见场景,为大家详细讲解:
1. 保持冷静,快速行动:在社区公园、超市等公共场所,一旦发现有人癫痫发作,周围居民要迅速冷静下来。不要惊慌尖叫,避免引起周围人群的过度恐慌。
2. 保障安全,清除隐患:立即将患者周围的尖锐物品、硬物移开,比如公园长椅旁的石头、超市货架边缘的尖锐包装。如果患者躺在地上,可在其头部下方垫上柔软的衣物、购物袋等,防止头部撞伤。
3. 调整体位,畅通呼吸:将患者轻轻翻转至侧卧位,这样可以让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自然流出,避免堵塞气道导致窒息[2]。
4. 不强行约束,不塞异物:千万不要试图强行按住患者抽搐的肢体,这可能会导致骨折或脱臼。也不要往患者口中塞入任何物品,比如筷子、勺子,以免损伤患者的牙齿和口腔,还可能引起窒息。
5. 记录时间,及时求助:用手机记录下患者发作的起始时间,如果发作持续超过5分钟,或者出现连续发作、发作后意识未恢复等情况,要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原地等待救援。在等待过程中,持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三、长期管理:医患携手,共抗病魔
癫痫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团队的共同努力。
(一)规范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癫痫治疗的基石。这是癫痫治疗的首选方法。根据癫痫发作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拉莫三嗪等。治疗过程中遵循个体化原则,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达到控制癫痫发作且副作用最小的目标。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规律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否则可能导致病情复发甚至出现癫痫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二)手术及其他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经过专业评估,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神经调控治疗或生酮饮食治疗[3]。社区医院会协助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做好后续康复跟踪。在患者手术后回到社区康复阶段,会提供康复指导和健康监测服务。
(三)心理与生活支持
长期患病,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依托心理咨询师为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心理疏导课程,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同时也倡导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散步、慢跑等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四、消除偏见:用爱搭建理解的桥梁
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我见过太多癫痫患者因为偏见和误解而遭受伤害。有的孩子因为癫痫发作,在学校被同学孤立;有的成年人因为疾病,在求职、社交中遭遇歧视。这些偏见往往源于对癫痫的不了解和恐惧。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癫痫不是“传染病”,和癫痫患者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用餐等,都不会被传染;癫痫患者也不是“疯子”,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他们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
在此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呼吁大家:
多一份了解:主动学习癫痫知识,参加社区组织的科普讲座,消除对疾病的误解。
多一份尊重:平等对待癫痫患者,在社区活动中主动邀请他们参与,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多一份关爱:当遇到癫痫患者发作时,及时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支持。
国际癫痫关爱日不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我们行动的起点。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用科学的知识、温暖的关爱,为癫痫患者撑起一片包容、理解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李素君.癫痫发作,如何急救?[J].家庭生活指南,2024,40(11):118-119.
[2]陈锦琼.癫痫的治疗与急救[J].人人健康,2023,(36):41-43.
[3]何明澈,冯占辉,叶兰.癫痫饮食治疗的研究进展[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25,34(02):106-109.
作者: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张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