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学会会议

2025年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暨强基工程-京健会第一届慢性病防治学术年会在京成功举办
  • 日期:2025-08-23
  • 来源:
  • 作者:
  • 字号:

夯实强基工程,强化慢病防治2025年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暨强基工程-京健会第一届慢性病防治学术年会及12场专题论坛于726日至2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本次大会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以下简称京健会)、《医药养生保健报》社联合主办,北京药师协会协办,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对外经济文化工作委员会特别支持。大会设置开幕式、大咖对话、专题发布及蓝皮书启动四大板块,并同步举办12场专题分论坛,汇聚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及媒体等领域的百余名代表,共商慢性病防治新路径、共探健康中国建设新举措。


出席大会开幕式的领导及嘉宾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同心温暖工程基金会理事长马培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授张运,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陶茂萱,农工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杨晓波,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人事部部长张宏,《医药养生保健报》社社长杨中兴,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李英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中国标准化协会卫生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雷苏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王培利,民航总医院副院长应娇茜,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杨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党委书记纪智礼,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王鹏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沈宁,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首席专家郭立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预防控制部主任张亚玮,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刘燕,人民网·人民健康医疗部主任李镕君,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王航,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冯平等。 


大会开幕:凝聚共识,吹响强基号角


大会在京健会秘书长王航的主持下开幕。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同心温暖工程基金会理事长马培华发表重要讲话并宣布大会开幕,京健会会长陶茂萱致开幕辞。


wps_doc_0.jpeg 

 

马培华理事长指出,慢性病防治事关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亿万人民的切身福祉。近年来,我国慢性病防控体系在政策协同、科技赋能、模式创新等领域持续深化,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基层实践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尤其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将慢性病防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数字健康、智慧医疗等创新举措加速落地,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筑牢了坚实基础。

 

wps_doc_1.jpeg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同心温暖工程基金会理事长马培华

 

同时,他强调当前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仍居高位,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已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慢性病防控绝非单点突破的速决战,而是一场需要全域夯基、全程发力的强基持久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进一步推动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把的文章做深做透,把的功夫做精做细,把的机制做活做优,把的成果做实做牢,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健康根基。

 

wps_doc_2.jpeg 

京健会会长陶茂萱

 

开幕式上,京健会会长陶茂萱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提到,慢性病具有病程长、覆盖面广、发病率高等显著特点,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更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强化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紧迫任务和关键环节。未来,京健会将进一步加强与各方的协同合作,整合优质资源,凝聚强大工作合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慢性病防治事业。

 

此外,大会主会场还举办慢性病大咖对话,发布千帆计划-‘千人千院基层慢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并启动《健康中国·慢性病防治团体标准蓝皮书》项目,为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与慢病综合管理能力注入新动力。

 

大咖对话:靶向突破,共探慢病防治中国路径

 

wps_doc_3.png

 

慢性病大咖对话环节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持人陆妙莹主持,与会专家围绕慢性病防治趋势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如何落实政府、社会、企业多方责任,携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防治高质量发展模式。专家一致认为,医疗机构作为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要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李英华强调提升健康素养,普及健康生活,从娃娃抓起,远离慢性病。她指出,慢性病患者应积极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掌握基本健康技能,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平台应共同落实健康科普责任,多种途径加大优质科普产品的供给,同时加强质量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消除不良影响,积极助力提升公众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

 

 1.jpeg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李英华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提出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压实各方责任。让我们携手共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防融合体系,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网络,为大家的健康助力加油。她表示,慢性病的根源在于危险因素积累,因此,慢性病预防趋势要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干预、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域健康生态,将慢性病预防需融入生活场景,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同时,落实政府、社会、企业多方责任,构建预防共同体的关键路径。另外,依托基层公共卫生网络,开展全民健康行动,并整合现代医学早筛技术与中医治未病理念,例如,在社区推广八段锦、食疗方,使预防更具文化亲和力。

 

2.png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王培利指出慢性病防控,要中西医并重,贡献中国方案。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上的应用中,不仅能预防心血管疾病,还能对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实施早期干预,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健康理解的深入,该理论将进一步与预防、治疗、康复等全阶段、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模式相结合,形成一种疾病管理新模式,为大家提供从预防、早期发现到治疗、康复的全过程支持。 


3.png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王培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沈宁聚焦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提出希望通过早防、早筛、早诊、早治,助力慢性呼吸系统病人,让大家健康呼吸。当前,我国呼吸慢病防控存在三高(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三低(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规范治疗率)的挑战。吸烟、大气污染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形势。不过,我国已建立了众多医联体、医共体,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机制。通过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反复实践,显著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管理能力。

 

wps_doc_7.jpe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沈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党委书记纪智礼谈到:希望大家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肥胖、糖尿病及多种代谢疾病发生。当前慢性病防治面临着患者基数庞大、多病共存普遍、防治需求复杂的三重负担,这导致医院必须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不能仅满足于疾病诊治的终点站,更要成为人群健康管理的枢纽站赋能站,医院管理理念也需要从治病中心转向健康中心。同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防治高质量发展模式,发挥好医院的关键支点作用,共同筑牢健康中国的基石。

 

wps_doc_8.jpe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党委书记纪智礼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首席专家郭立新提出:希望全院、全域、全过程,三全模式助力中国慢性病防控,助力健康中国早日实现。糖尿病作为全球常见且普遍的慢性病之一,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但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因此糖尿病筛查尤为重要。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糖尿病防治全民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鼓励营养干预,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开展肥胖防控和控烟行动等来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wps_doc_9.png

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首席专家郭立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国家癌症中心预防控制部主任张亚玮强调:慢性病防控还是要从自身做起,预防为主非常重要。许多癌症与常见慢性病共享相似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体力活动不足、肥胖、高血糖等,这些因素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常见病的主要诱因。因此,老人不应因年龄增长而放弃癌症预防,通过积极控制上述危险因素,不仅有助于预防肿瘤,也有利于其他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

 

wps_doc_10.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国家癌症中心预防控制部主任张亚玮

 

对话尾声,专家们一致寄语:未来慢性病防控需持续强化健康素养提升、坚守预防为主理念、推动中西医并重发展、落实早防早筛早诊早治策略,凝聚多方合力,共同筑牢全民健康防线。

 

专题发布:千帆启航,赋能基层慢病防治

 

千帆计划专题发布环节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刘燕主持。该计划全称为千帆计划-‘千人千院基层慢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由京健会与《医药养生保健报》社联合发起。计划秉承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汇聚慢性病防控专业机构、学术科研单位、社会媒体等多方力量协同推进,标志着我国基层慢性病防治工作迈入新阶段。

 

wps_doc_11.jpeg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刘燕主持

 

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首席专家郭立新首先详细介绍了千帆计划-‘千人千院基层慢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的实施路径与预期目标。他表示,该计划通过发布专项资助课题提供多维学术支持推动课题成果转化应用的全链条模式,为慢性病防治中坚力量提供科研、科普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支持。千帆计划直击基层想做科研却缺资源、有实践经验却难转化的痛点,让每一份基层的防治智慧都能发光发热,让每一项实用的科研成果都能惠及群众。

 

wps_doc_12.jpeg 

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首席专家郭立新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人事部部长张宏指出,基层医疗机构是慢性病防治的最后一公里,但科研能力和人才储备往往薄弱。京健会作为极具影响力的学术型社会团体,在课题资助、人才培养、指南共识发布等领域成果丰硕,此次千帆计划的推出,进一步彰显了其在行业内的引领力与行动力。他强调,千人千院的联动模式,既能让基层医务工作者获得科研支持,又能推动成果下沉应用,真正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wps_doc_13.jpeg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人事部部长张宏

 

人民网·人民健康医疗部主任李镕君表示:慢性病防治工作,不断取得突破,也离不开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人民网将充分发挥媒体优势,通过开设专栏及时发布千帆计划-‘千人千院基层慢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进展,联动其他媒体扩大科普覆盖面;推广学术及科普成果,深度报道相关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关注,凝聚防治共识,助力扩大项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社会影响力。

 

wps_doc_14.jpeg 

人民网·人民健康医疗部主任李镕君

 

作为联合发起单位,《医药养生保健报》社社长杨中兴介绍了媒体在科普传播环节的具体支持方案。他强调,慢性病防治是重大民生课题,媒体肩负重要责任,报社将从三方面积极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强化科普传播协同、助力成果转化落地、搭建交流互动桥梁。杨中兴社长坚信,在各方合力下,千帆计划-‘千人千院基层慢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必将达成预期目标,并预祝计划圆满成功。

 

wps_doc_15.jpeg 

《医药养生保健报》社社长杨中兴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杨曦肯定了千帆计划-‘千人千院基层慢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对完善慢性病防控体系的推动作用,并四个方面提出协同发展思路:一是政策共推,将新生健康融合服务纳入强基工程重点任务;二是课题共研,依托坚实千帆计划攻关关键技术和应用转化研究;三是人才共育,协同培养基层慢性病防治复合型专业人才;四是服务共建,以社区为枢纽构建全链条综合服务。

 

 640.jpeg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杨曦

 

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冯平表示,千帆计划-‘千人千院基层慢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与企业向善利他、正道正业的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藏医学在心脑血管疾病、风湿骨病等领域具有差异化治疗优势,能为慢性病预防、治疗及康复提供多元化选择。未来,企业将积极参与其中,为基层慢病防治贡献力量。

 

wps_doc_17.png 

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冯平

 

京健会会长助理李珊珊随后对千帆计划-‘千人千院基层慢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的整体框架、实施路径与预期目标进行了详细解读。她介绍,计划将围绕政策背景、项目目的、组织结构、总体框架及实施计划展开,通过组建专家团队、发布专项资助课题、提供多维学术支持、整合资源推动成果转化与推广等措施,力争培养千名慢性病防治复合型人才,覆盖并辐射周边千家医疗机构,全面提升基层慢性病诊疗能力。

 

wps_doc_18.png 

京健会会长助理李珊珊介绍项目

 

千帆计划-‘千人千院基层慢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将加强多领域人才培养,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逐步提升慢性病防治管理综合能力。而医疗机构作为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也将借此推进医疗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完善医防协同机制,实现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

 

规范引领:《健康中国·慢性病防治团体标准蓝皮书》启动

 

《健康中国·慢性病防治团体标准蓝皮书》启动仪式由京健会副秘书长王雅琢主持。作为国内首部聚焦慢性病防治团体标准的权威报告,蓝皮书立足我国当前慢性病防控形势与标准体系现状,将系统梳理国际国内实践成果,构建覆盖全周期、多场景的标准化体系,为政府决策、行业实践及基层服务提供科学指南,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见效。

 

wps_doc_19.png

京健会副秘书长王雅琢 主持

 

出席启动仪式的领导及嘉宾有:京健会会长陶茂萱、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于欣丽、中国标准化协会卫生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雷苏文、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授张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王鹏远以及民航总医院副院长应娇茜。他们高度肯定了《健康中国·慢性病防治团体标准蓝皮书》项目的重大意义,并表态将全力支持其编制与推广工作。 

 640.png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授张运从疾病预防源头出发,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特别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价值,提出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睡眠与心理状态等具体建议,为《健康中国・慢性病防治团体标准蓝皮书》奠定预防为先的科学基调。

 

wps_doc_21.png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授张运

 

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于欣丽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表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人民健康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慢性病防治正是这场健康攻坚战的主战场。科学、统一、可操作的标准体系是慢性病防治的核心基石,中国标准化协会将全力支持《健康中国・慢性病防治团体标准蓝皮书》编制,期待其成为慢性病防治的权威指南,为相关机构制定团体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与框架。

 

wps_doc_22.png

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于欣丽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健康中国・慢性病防治团体标准蓝皮书》主编吴静强调了慢性病防控的严峻形势与标准建设的紧迫性。她指出,慢性病被称为“21世纪最昂贵的疾病,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然而目前我国慢性病防控的标准仍严重不足,尤其是体系化、高层次标准较为匮乏。她表示,该蓝皮书的编制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将为未来相关标准的研制与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wps_doc_23.jpeg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

 

中国标准化协会卫生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雷苏文从标准体系建设角度,认为在慢性病防治领域,高质量的团体标准工作有助于快速填补行业标准空白。他期待形成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推动标准化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wps_doc_24.jpeg

中国标准化协会卫生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雷苏文

 

《健康中国·慢性病防治团体标准蓝皮书》项目负责人康琪介绍项目编制进度时提到,京健会已立项53项团体标准,其中7项已正式发布,涵盖技术类、服务类、流程管理类等多个领域,为《健康中国·慢性病防治团体标准蓝皮书》编制提供了丰富素材与实践经验。他还展示了已发布或在研的团体标准案例,如北医六院指导的精神疾病健康教育标准、药学相关标准等,充分体现了蓝皮书编制工作的广泛性与深入性。

 

wps_doc_25.jpeg 

京健会《健康中国·慢性病防治团体标准蓝皮书》项目负责人康琪

 

作为编委会代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王鹏远表示,将依托首都丰富的资源与经验,聚焦慢性病防治全流程管理,推动首都经验向全国推广。他强调,《健康中国·慢性病防治团体标准蓝皮书》编制是一项系统性、前瞻性、专业性的工作,需集聚多方智慧、夯实专业基础;未来将以蓝皮书为起点,逐步推动相关团体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从写得好用得上、落得下的应用转化。

 

wps_doc_26.jpe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王鹏远

 

民航总医院副院长、《健康中国·慢性病防治团体标准蓝皮书》执行主编应娇茜指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威胁,其防治不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更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与全民福祉的系统工程。她表示,该蓝皮书将系统梳理我国慢性病防治领域的核心需求,推动团体标准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临床工作规范发展,切实回应公众健康需求。

 

wps_doc_27.jpeg 

民航总医院副院长应娇茜

 

大会总结:成果丰硕,迈向慢病防控新台阶

 

大会尾声,京健会会长陶茂萱发表总结讲话。他指出,本次大会成果超出预期:专家们分享的前沿观点与研究成果,为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千帆计划-‘千人千院基层慢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与《健康中国·慢性病防治团体标准蓝皮书》项目的正式启动,则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有望推动慢性病防控工作迈向更高水平。

 

作为深耕健康教育领域的从业者,陶茂萱会长对张运教授强调的一级预防零级预防理念感触尤深。他谈到,一级预防聚焦疾病发生前的干预,零级预防则直指病因源头的防控,这与长期倡导的健康促进、消除病因理念高度契合,不仅让自己深受启发,更相信能为所有参会者带来深刻思考。最后,他代表主办单位京健会与《医药养生保健报》社,向参会嘉宾、领导及会务组致以感谢,表示大会搭建了高效交流平台,未来各方将持续携手,推动慢病防控事业再上新台阶。

 

wps_doc_28.jpeg

  

2025年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迈入跨学科深度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新阶段。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京健会将继续联合各方力量,为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贡献更大力量。

 

固本强基,常委(扩大)会议完善组织建设

 

2025年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期间,726日晚,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常委(扩大)会议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闭门会议以京健会自身建设与发展规划为核心议题,旨在统一思想、完善制度、部署工作,为后续学术交流活动筑牢组织根基。

 

京健会会长助理李珊珊担任会议主持,她代表京健会向出席的各位领导、常委及代表致以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强调正是各方的凝心聚力,为研究会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会议启幕环节,京健会会长陶茂萱发表致辞。他深情回顾京健会发展历程,既肯定了过往在慢性病防治领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明确了未来深耕行业的方向与目标,话语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令与会者备受鼓舞。

 

工作回顾与未来展望

 

工作报告环节,京健会秘书长王航系统梳理并汇报了京健会在政策研究、学术交流、科普推广等领域的相关工作进展,并明确下一阶段将紧扣国家战略导向,聚焦行业发展核心需求,锚定强化科研赋能、深化资源联动等重点工作方向,推动研究会服务能力再升级。

 

wps_doc_29.jpeg

京健会秘书长王航

 

制度完善与规范审议

 

管理办法审议环节,分别由京健会内控负责人郭文飞、医学信息部主任康琪主持,重点围绕资金监管与科研规范展开讨论。

 

wps_doc_30.jpeg 

京健会内控负责人郭文飞

 

wps_doc_31.jpeg

京健会医学信息部主任康琪

 

会议审议通过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善款收入管理办法》《实物捐赠管理办法》《药品捐赠管理办法》《劳务费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多项修改草案(审议稿)。此举旨在进一步规范资金使用流程与科研项目全周期管理,全面提升京健会内部治理效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些制度的完善是应对京健会业务拓展发起的,科研课题、专项课题的制度也配合着下一步工作计划,将可用经费进一步用于回馈社会、回馈科研科普项目的理论研究或活动中,围绕国家慢性病防控的策略做好强基工程的践行者。

 

树立标杆强引领

 

京健会会员管理部主任刘晓静主持审议优秀专委会及杰出贡献委员相关事宜,会议最终通过优秀专业委员会及杰出贡献委员推荐名单。这一举措旨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凝聚比学赶超、奋楫笃行的正向合力,激励全体成员以标杆为镜,进行促进跨学科间的深度合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更为坚实、专业的支撑。

 

wps_doc_32.jpeg 

京健会会员管理部主任刘晓静

 

集思广益谋发展

 

与会人员围绕资源整合优化”“服务国家慢性病防控大局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从科研协作、平台搭建、社会动员等多个维度踊跃建言,为京健会高质量发展汇聚了多元智慧。

 

总结部署明方向

 

陶茂萱会长在总结时强调,健全治理体系是研究会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根本前提。他要求会后扎实推动各项制度落地见效,未来需持续聚焦主责主业:一方面着力提升研究咨询、学术引领等核心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外合作与资源联动,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慢性病防治全局,为行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聚焦前沿,12场分论坛激发多维学术碰撞

 

727日,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同步召开12场平行分论坛,围绕强基补短板,创新拓边界主题,聚焦前沿技术突破与体系化能力建设。会议通过新设专委会填补学科空白、关键技术优化精准防治、基础工程强化体系支撑三大核心路径,全面驱动慢性病防控能力升级。

 

一、学科补白:新设专委会织密防治网络

 

针对既往覆盖不足的高发致残领域,大会新成立4个专业委员会填补关键空白,强化康复护理体系,显著完善慢病防治链条,对应的4场分论坛同步开展深度研讨:

 

1.精神卫生领域

 

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京健会精神卫生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论坛直面社会压力下的精神健康挑战。精神卫生是国家倡导的八大重点慢病中以往未充分覆盖的领域,该专委会的成立与论坛的举办,旨在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诊疗规范化,提升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质量,为患者提供全周期支持,填补了领域空白。京健会精神卫生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岳伟华在论坛中致辞,分享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未来方向。

 

wps_doc_33.png

京健会精神卫生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岳伟华致辞

 

2.脑血管病领域

 

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京健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卒中与神经疾病多学科协同创新沙龙成功举办。大会在召开专委会成立仪式的同时,针对脑血管病三高(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特点,专委会以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为核心,推动多学科协作,全面提升疾病救治与管理水平,为脑血管病防治提供了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京健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冀瑞俊在沙龙中致辞,围绕卒中与神经疾病多学科协同创新展开交流。

 

wps_doc_34.png 

京健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冀瑞俊致辞

 

3.髋关节疾病领域

 

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京健会髋关节疾病防治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隆重召开。成立髋关节疾病防治专委会的同时,针对当前髋关节疾病发病率与致残率双高的严峻态势,聚焦强化公众认知、促进科研协作、推动技术转化等目标。保髋对于中老年慢病患者意义重大,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完善了中老年慢病康复链条。京健会髋关节疾病防治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委罗殿中在大会中致辞,解读髋关节疾病防治的重点与健康教育方向。

 

wps_doc_35.png

京健会髋关节疾病防治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委罗殿中致辞

 

4.瘢痕修复领域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瘢痕修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5创面治疗与修复领域教育培训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该专委会的成立依托国际项目,聚集了技术领先的专业群体,其工作不仅着眼于瘢痕修复和创面治疗技术的提升,更是为应对老龄化背景下的陪护、照护等工作做准备,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大会现场举行京健会瘢痕修复专业委员会授牌仪式,标志着该领域学术交流与实践推进进入新阶段。

 

wps_doc_36.jpeg 

京健会瘢痕修复专业委员会授牌仪式

 

二、精准防治:技术融合破解疾病管理痛点

 

围绕4类慢性病精准防治需求,4场分论坛聚焦技术创新与方案优化,破解疾病管理痛点:

 

1.胃肠疾病防治

 

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胃肠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以胃肠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为核心议题。胃肠疾病作为常见高发慢性病,对公众健康构成显著威胁。专家们系统阐释疾病发病机制,详解预防与治疗的最新进展,尤其强调健康教育的基石作用,计划通过主题讲座、科普宣传等多元形式提升公众认知与自我保健能力,推动领域内学术交流与技术革新。京健会胃肠专业委员会主委王鹏远在年会上致辞,明确胃肠疾病防治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推广重点。

 

wps_doc_37.jpeg 

京健会胃肠专业委员会主委王鹏远致辞

 

2.偏瘫康复

 

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偏瘫及偏瘫后遗症防治论坛专注于患者康复策略的创新与实践。偏瘫作为脑血管病常见后遗症,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会上,专家们深入探讨前沿康复技术、多学科干预策略,强调通过康复训练与心理疏导的协同,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重拾生活信心。京健会肌骨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杨华清在论坛中致辞,分享偏瘫康复的临床经验与创新方案。

 

wps_doc_38.jpeg

京健会肌骨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杨华清致辞

 

3.可视化疼痛管理

 

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可视化疼痛综合管理论坛聚焦技术创新与方案优化。疼痛作为慢性病患者的常见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可视化技术为精准定位病灶、评估疼痛程度提供了全新工具。专家们分享了前沿研究与临床案例,致力于通过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升疼痛管理服务质量。京健会疼痛可视化综合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委武百山在论坛中致辞,解读可视化技术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wps_doc_39.jpeg 

京健会疼痛可视化综合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委武百山致辞

 

4.--代谢共病防治

 

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代谢慢性共病防治论坛围绕这类复杂共病的综合管理策略展开。心、肾、代谢疾病的共发具有机制复杂、诊疗难度大的特点,专家们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多学科协作经验,旨在推动中医融入慢性病防治体系,丰富干预方案,体现了中西医并重的国家卫生健康方针。京健会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刘世巍在论坛中致辞,阐述心--代谢共病防治的中西医结合路径。

 

wps_doc_40.png

京健会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刘世巍致辞

 

三、体系支撑:四维工程筑牢慢病防控根基

 

着力技术、数据、伦理、药学四大基础支撑平台,4场分论坛强化体系化保障,为慢性病防控筑牢根基:

 

1.老年慢病检验

 

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老年慢病检验与临床会议中,专家团队聚焦老年慢病的检验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实践深入研讨。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慢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精准的检验诊断成为疾病早发现、早干预的核心环节。会上,专家们分享了前沿检验技术与规范化诊疗方案,旨在提升老年慢病的综合管理水平,切实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京健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邓新立在会议中致辞,强调老年慢病检验技术创新对临床诊疗的支撑作用。

 

wps_doc_41.jpeg

京健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邓新立致辞

 

2.医疗健康大数据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医疗健康大数据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会议在召开换届大会的同时围绕大数据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展开,通过信息技术迭代,为慢性病精准防控提供支撑,契合国家利用科技赋能健康事业的策略。与会专家们针对数据应用场景、技术融合路径等方面展开深度交流,推动大数据与慢性病防治的深度融合与实践落地。京健会医疗健康大数据专业委员会主委冯国双在会议中致辞,解读医疗健康大数据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应用方向与实践重点。 

 

wps_doc_42.jpeg

京健会医疗健康大数据专业委员会主委冯国双致辞

 

3.医学伦理团标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医学伦理专委会团标发布会议暨医学伦理专委会年会中,多位行业专家与标准化专家共同探讨医学伦理标准的研制方向,与会专家指出,医学伦理专委会在研的多个团体标准为医疗实践、科研活动提供了明确的伦理规范,保障患者权益,是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支撑。年会还总结了过往工作,规划了未来伦理建设方向。京健会医学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委訾明杰在会议中致辞,强调医学伦理标准对慢性病防治科研与实践的规范意义。

 

wps_doc_43.jpeg 

京健会医学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委訾明杰致辞

 

4.CMTM十周年

 

十年砥砺,精进前行-中国药物治疗管理(CMTM)十周年暨2025年学术研讨会全面回顾CMTM十年发展成果,更同步启动培训教材更新工作,助力药学服务提质升级。深化与药师的战略合作是践行三师共管模式的关键。慢病管理离不开安全有效的药品,药品管理依赖专业的药学服务,而药学服务的核心正是药师。因此,强化与药师的紧密协作,是进一步夯实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石。未来,我们还将着力加强慢病合理用药领域的科研攻关、科普宣教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赋能慢性病管理迈上新台阶!北京药师协会秘书长刘东红在研讨会中分享药学服务助力慢性病防治的实践经验。

 

wps_doc_44.jpeg

北京药师协会秘书长刘东红

 

四、构建防控新生态

 

2025年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暨强基工程-京健会第一届慢性病防治学术年会设立的12场分论坛,构建了覆盖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形成了多维协同的慢病防控体系:

 

· 横向拓展:4个新专委会覆盖精神卫生等薄弱领域,对应的分论坛同步发力,完善防治网络;

· 纵向深入:8个专委会围绕技术创新(精准防治类)到体系搭建(基础支撑)层层递进,8场分论坛聚焦具体领域深化研讨;

· 立体协同:实现学科补空白-技术提精度-体系强根基三维联动,12场分论坛相互支撑、协同发力,为我国慢性病防控注入可持续创新动力。

 

展望未来,以专委会为支点、以技术为引擎、以体系为基石,慢性病防控正迈向早防精治、全程管理的新阶段。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劲的可持续创新动力。

 

凝聚合力,共拓慢性病防控高质量发展新程

 

2025年北京慢性病防控大会搭建起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的交流体系:既集中呈现了慢性病防治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实践成果,也通过制度完善、专委会建设等举措推动京健会实现自身能力升级与规范化发展,生动诠释了组织治理与学术创新的协同共进。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对慢性病这一全球性健康挑战,需要政府主导、学术引领、医疗协同、社会参与及公众行动形成合力,构建全域联动的防治网络。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特别是常委(扩大)会议形成的制度成果、分论坛碰撞的前沿思路,以及千帆计划-‘千人千院基层慢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健康中国·慢性病防治团体标准蓝皮书》项目等项目的启动,不仅为京健会探索中国特色慢性病防治高质量发展路径注入了强劲动能,更为提升我国慢性病整体防控水平、增进全民健康福祉提供了三重支撑: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可落地的实践方案、完善的组织制度保障。 

 

更多深度解读与后续动态,敬请关注系列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