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从病理和治疗角度,肺癌大致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lung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85%,包括腺癌、鳞癌等组织学亚型,其余为小细胞肺癌。由于小细胞肺癌独特的生物学特点,治疗上除了少数早期病例外,主要采用化学治疗(化疗)和放射治疗(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肺癌指代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是我国30年来发生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的我国第一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表明,当时我国肺癌死亡率为5.47/10万,在癌症死因中,排在胃癌、食管癌、肝癌和宫颈癌之后,居第5位,占全部癌死亡的7.43%。我国第二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肺癌死亡率已居癌症死因第3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在21世纪开展的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则显示肺癌已居癌症死亡原因首位。
中国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01
吸烟和被动吸烟
吸烟是目前公认的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香烟在点燃过程中会形成60余种致癌物。烟草中的亚硝胺、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苯并芘等,是对呼吸系统致癌性很强的物质。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吸烟为肺癌病因。吸烟与肺癌危险度的关系与烟草的种类、开始吸烟的年龄、吸烟的年限、吸烟量有关。
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为不吸烟者的2.77倍,被动吸烟也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见于女性。非吸烟工作者因工作环境被动吸烟肺癌的发病危险增加24%,而在高度暴露于环境烟草烟雾的工作者的肺癌发病危险则达2.01,且环境烟草烟雾的暴露时间与肺癌有非常强的关联。
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由慢性炎症引起的气道病变,可导致肺泡破坏,支气管腔狭窄,终末期出现不可逆性肺功能障碍。
在对国内外1995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探索COPD与肺癌关联强度的研究系统检索并进行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中,COPD患者患肺癌的风险分别是无COPD者的1.43倍和1.57倍。
03
职业暴露
多种特殊职业接触可增加肺癌的发病危险,包括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等。
04
肺癌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
肺癌患者中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这些发现说明遗传因素可能在对环境致癌物易感的人群和(或)个体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认为涉及机体对致癌物代谢、基因组不稳定、DNA修复及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的基因多态性均可能是肺癌的遗传易感因素,其中代谢酶基因和DNA损伤修复基因多态性是其中研究较多的两个方面。
05
其他
与肺癌发生有关的其他因素还包括营养及膳食、体育锻炼、免疫状态、雌激素水平、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乳头瘤病毒)、肺部慢性炎症、经济文化水平等,但其与肺癌的关联尚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价。
文章参考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2,19(09):1-28.